潘家峪慘案紀念館二樓展廳以人工照明為主
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始建于1971年,1999年新館竣工開放。陳列面積630萬平方米,通過原始照片、實物和影像資料,向世人展示了慘案發(fā)生的歷史背景、事件經(jīng)過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,慘案留下了西大坑、老槐樹、小鐵門、南巖子、殺人場潘家大院、殉難同胞的葬墓等遺址,是日本侵略者侵華罪惡的鐵證,時刻警示后人警鐘長鳴,勿忘國恥。
潘家山谷慘案歷史基本陳列一樓展廳展示了1941年1月25日的過程潘家山谷慘案。展廳頂部涂成灰色,所有展廳都是人工照明,利用聲、光、電等展示手段,讓觀眾感到恐怖和壓抑。二樓展廳展示了慘案侯潘家谷中百姓與復仇集團不屈不撓的斗爭,直至取得最后的勝利。尾堂展現(xiàn)了今日潘家山谷百姓的幸福新生活。展廳頂部涂成紅色,與一樓主展廳的空間形成強烈對比,表明它正在從黑暗走向光明。
當侵華日軍架起機槍高桌慘案發(fā)生時,日軍在八仙的這張桌子上架起了一挺機槍,潘家山谷中數(shù)百村民死于機槍火力之下。這張桌子成了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鐵證。村民們用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桿秤長156.5厘米,重2500克。它是由木頭制成的。1941 慘案發(fā)生時,19個村民躲在東糧房里,用土坯堵住窗戶,用桿秤頂住門。外面的火焰沒有進入糧房,19個村民幸免于難。
屠村策劃者被復仇小分隊擊斃慘案事發(fā)后第二天,冀東軍分區(qū)黨政領導帶領十二團官兵到潘家余,帶來大量食品、衣物、藥品,挨家挨戶慰問安撫。當時有12個幸存者。周邊22個村的村民流著淚趕來,捐贈了大量的蘆葦席等物資,幫助潘家余人安葬死去的同胞。唐山市的鐵路工人和開灤煤礦的工人也捐款捐物幫助受難的同胞。
潘家院子里挖出的尸體,都無法說出名字和年齡,只能在已辨認的男性尸體上寫“男”字,女性尸體上寫“女”,孩子尸體上寫“孩子”。其中一些也無法辨認,只能把那些骨頭放在一起,一堆四肢燒焦的肉,一堆肚子,一堆骨殖,一堆腦袋。然后,用炕席做棺材,一兩具尸體用圍脖墊裹著,公葬在初春的寒夜進行,送葬隊伍從街上走上山麓,將遺體安葬在松柏常青的南山腳下。